首先,我想先敘說二十世紀中提琴發展的小故事~

FullSizeRender.jpg

     中提琴的發展是從十六世紀時期以伴奏人聲開始,而十八世紀德國曼海姆樂派的作曲家史塔密茲( Carl Stamitz, 1746-1801)寫了D大調中提琴協奏曲( Concerto for Viola in D Major Op.1)奠定了中提琴的基礎,直到十九世紀後才被真正的視為獨奏樂器。二十世紀開始,有兩位英國的中提琴家特蒂斯( Lionel Tertis, 1876-1975)與普林羅斯 ( William Primrose, 1904-1982) 慢慢地改變了中提琴的地位。而在這之後,陸續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創作中提琴的曲目獻給他們 ; 布利斯( Sir Arthur Bliss, 1891~1975)也是這些作曲家的其中之一,讓中提琴的地位備受重視。

 

   布利斯( 1891-1975)是英國的作曲家與指揮家,由父親一手栽培學習音樂,曾經在劍橋大學學習對位法與古典文學,求學期間布利斯深受英國作曲家艾爾加( Edward Elgar)的影響。1913年進入倫敦皇家音樂院( Royal College of music)就讀,向史丹佛( Sir Charles Stanford)學習作曲,並在佛漢威廉斯(Ralph Vaughan Williams)、顧森( Eugene Goossens)、德布西( Claude Debussy)、拉威爾( Maurice Ravel)、史特拉文斯基 ( Igor Stravisky)的音樂裡找到許多創作的靈感。

 

    布利斯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音樂,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,社會從動蕩不安的氣氛轉為平靜,布利斯的創作也開始以現代作曲手法迅速地竄起,讓英國的愛樂者開始注意到他的新作品。然而受到艾爾加等人的傳統音樂所影響,布利斯又轉回後浪漫派的曲風。二次大戰後,布利斯受封為英國爵士勳銜,隨後受聘為王室音樂指導( Master of the Queen’s Music),並接任英國BBC廣播公司的音樂總監。隨著作曲家布列頓( Benjamin Britten)和華爾頓( William Walton)的出現,被歸類在保守派的布利斯聲望不如從前,但是卻不抵他愛國的情懷與對英國音樂的貢獻。

 

    此曲中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933年,獻給英國中提琴家特蒂斯。也有一說是受到華爾頓於1929年創作的中提琴協奏曲所影響而創作,此首作品在音樂和聲結構的處理上,與古典、浪漫樂派時期的奏鳴曲頗有分別,它雖然保有傳統的多樂章外型,但是布利斯在作曲結構上衍生出更原創的思維,再加上法國印象樂派音樂的特徵,讓此作品朦朧而有神秘感,具有多元的文化與風貌。

 

此曲為三個樂章加一段完整的尾奏:

第一樂章中板( Moderato),此樂章分為呈示部、發展部和再現部,保有著傳統的奏鳴曲式架構,整個樂章使用同一個動機節奏音型(附點節奏)加以發展與變化,形成不同的特色,讓音樂的織度豐富且飽滿。

 

第二樂章行板( Andante),此樂章為A-B-A1三段體,分為數個樂段。每個樂段都有不一樣的風格,開頭由中提琴撥奏7小節的旋律來呈現此曲內斂的心境,像似故事的開端,使用嘆息音型訴說著內心的孤獨,而鋼琴依附著中提琴的旋律,默默傾聽著中提琴的心聲,襯托出旋律的故事性,讓音樂增加了不同的色彩。而在結束全曲時,布利斯再次將導奏的旋律完美地重現在曲終。

 

第三樂章火烈舞曲( Furiant)甚快的快板( Molto Allegro),此樂章為三段體曲式A-B-A1。此樂章是一首快速且有活力的波希米亞舞曲,在此將第一樂章的附點動機節奏加以發展,做為貫穿全曲的新素材。在最後裝飾奏樂段中,中提琴炫技的16分音符節奏隱藏著第一樂章的附點節奏,再加上鋼琴使用相同的節奏與中提琴相互律動,充分地展現動機貫穿全曲的概念,製造出無窮動的外貌,使整個樂章充滿節奏感。

 

尾奏( Coda),布利斯在此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後面,放置了總結全曲的尾聲。在這一整個樂段裡,布利斯大量使用了「拼貼」( Collage)創作手法,回顧整首中提琴奏鳴曲三個樂章的主題樂段與動機音型,使樂曲首尾充分呼應。曲末以悲愴的進行曲節奏回憶著第一樂章的旋律,呈現出主題在此不向命運低頭的英雄性格。  

 

 

 

✐作者:林宜蓓 Yi-Pei Lin

密西根州立大學音樂演奏博士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演奏碩士、學士,主修中提琴。

對於中提琴與弦樂室內樂作品非常有興趣,所以創立這個平台與大家分享。

本文為參考各個文獻後自行編寫的,內容包含自己在演奏這些曲目時的見解及感受,要使用請友善告知,不得抄襲。

如有資訊有誤也請不吝嗇的歡迎與我討論唷!謝謝大家 

arrow
arrow

    Beryl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